在哀傷失落中 和離去者再說Hello

2012-10-19

 

前年冬天,一場疾病帶走了我朋友的生命,人在異鄉的我甚至是由其他友人轉告我這個消息。當時,震驚、哀傷、懊悔、生氣、恐懼的混亂情緒不斷在我心中流轉,我的認知崩解了,原來死亡這麽近,輕而易舉就將人劃成兩個世界。

  哀傷吞噬了我。有一天,我對我的諮商師說:「這種哀傷還要持續多久?」經歷過喪子之痛的諮商師陪著我流淚:「他是一個這麽好的人,他值得你為他多難過一些。」那一刻,我才終於明白,哀傷不必然會有盡頭

  在現代社會裡,面對各種失落事件,如死亡、失戀、分離等,「節哀順變」、「雨過天晴」、「下一個會更好」等相關的安慰語是最常被述說的,你可能也曾經這樣被安慰過,或這樣安慰過人。可是這樣的安慰背後,其實隱含著一種「不要悲傷太久」的寓意,「哀傷過了就要往前走,就要say goodbye,就要letting go」。

  可是可能嗎?我們是否真的能跟那些我們在意的人徹底告別?而即便哀傷與失落已經隨時間漸漸轉淡變薄,但想起他們時,你心中是否仍會有一絲酸軟的疼痛?

  然而這些感受與思念,卻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漸漸不被允許,似乎最終沒有切斷與他們的連結就是不正常,是病態、不健康,且需要被矯正的。也因此,開始有人對這些哀傷與失落的主流論述提出質疑:哀傷與失落最後真的必然要和離去者徹底告別嗎?如果在心靈上依然與離去者有連結,我們就真的無法繼續新生活、無法開啟新關係嗎?

  這些質疑,最後在後現代敘事治療創始人Michael White的論點中獲得了解答,他有別於過去say goodbye的哀傷失落處理方式,反而提出了say hello again的觀點。他並不否認與離去者say goodbye的必要性,因為一旦他們離去,我們勢必要跟他們的形體、及伴隨的期待與希望告別,但同時,他也相信透過say hello again,我們可以在心中重新召喚離去者,讓他們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於我們的生命中,並且我們可以在與他們的持續連結中找到更多力量。

say hello again的方式很多元,包括:

1.在心裡對他們說話,或與他們對話,試著從他們的角度回應自己。

2.從自己的角度寫信給他們,或者從他們的角度寫信給自己。

3.寫下他們的生命故事,書寫是一種整理與記憶的歷程,可以讓我們對他們有新的理解 

 與觀點。

4.製作各種象徵物,包括相片、影像,各種與他們相關的物品及儀式等,都是一種紀念

 的方式。

5.和其他也認識離去者的人一起記憶,可以透過談話、書寫,或各種不同的儀式,強化

 與離去者的連結,也豐厚你們之間的故事。

  哀傷與失落是很寶貴的,它背後彙聚了好多愛與思念,而眼淚與痛苦就是展現這些愛與思念的方式。閱讀至此,你腦中想起了誰,並且想和他重新say hello again嗎?試試上面的方式,同時也謝謝自己願意這麽柔軟、這麽勇敢,如果你在過程中需要一些陪伴,我很願意和你一起重新認識他、記憶他。